胃胀是脾胃疾病的常见症状,给患者活命和职责带来很大困扰,若不足时治疗,常会加剧脾胃疾患。笔者在临床通过针灸疏肝和胃治疗胃胀,获取了很好的着力妹妹五月天,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共享如下。
李某,女,61岁,2024年12月10日初诊。主诉:隔断胃胀1月,加剧5天。患者5年前出现胃胀、嘈杂,经穴位埋线等治疗后好转,曾作念胃镜查验辅导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胡闹,但未系统领疗。1月前因劳累、不满后胃胀复现,5天前与家东谈主不满后症状加剧,遂来诊。当前:胃胀满,食后嘈杂,打嗝后胃感惬意,平常胃寒,不可食凉,脾性急,易不满,念念虑多,眠一般,大便干,伴有目眩,昆玉凉。舌质暗,苔白,脉弦。
av天堂会诊:胃胀(肝胃不和)。
治则:疏肝理气妹妹五月天,和胃降逆。针灸并用,虚补实泻。
取穴:中脘、内关、足三里、天枢、气海、合谷、公孙、太冲、肝俞、脾俞、胃俞。
操作:患者平卧位,取双侧太冲、公孙、合谷、内关、中脘、天枢、足三里暖热海;俯卧位,取肝俞、脾俞、胃俞。选择0.30mm×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,肝俞、脾俞、胃俞3穴斜刺,其余穴位均为直刺。中脘、天枢、气海、肝俞、脾俞、胃俞处选拔慈悲灸。平卧位和俯卧位瓜代取穴,轻刺得气后于太冲穴行提插、捻转泻法,其余穴位平补平泻,手法柔软、适中,留针30分钟,技巧诸穴行针一次,手法如上。
患者当日治疗起针后,胃胀削弱,胃内嘈杂感祛除,心烦削弱;12月11日针灸后,胃内嘈杂祛除,胃胀合手续削弱,就寝质料改善;12月12日上昼,因胃部受凉后出现细小凄沧、胃胀,针灸治疗后胃痛祛除;12月14日、15日针灸后,胃胀祛除,就寝合手续改善,时势愉悦,目眩改善,昆玉凉削弱。嘱其日常按揉内关、合谷、足三里、太冲等穴疏肝理气、健脾和胃,自如疗效。
按 胃胀属于中医学“胃痛”范畴,患者发病初期多以胃脘胀满、恶心吐逆、食欲颓落、吞酸嘈杂为主要表示,失治误治后常发展为胃痛。本病病位虽在胃,但与肝和脾干系密切,情志身分所致的肝胃不和是引起胃胀的主要原因。本案患者等于恒久脾胃苍老,肝失疏泄,故治以疏肝理气、健脾和胃。
胃居中焦,为六腑中心,以通降为顺,中脘为胃之募穴、腑之会穴;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,“合治内腑”“肚腹三里留”,故胃腑诸病,王人可取二穴通调腑气,健脾和胃。内关为心包经络穴,调换三焦,功擅理气降逆,又为八脉交会穴,通阴维脉,“阴维为病苦肉痛”,针刺此穴能畅通三焦气机,和胃降逆消胀;公孙为脾经络穴,调节脾、胃二经,亦为八脉交会穴,通于冲脉,“冲脉为病,逆气里急”,常与内关罕见使用,专治胃、心、胸病症。脾胃、胃俞、肝俞为各脏腑背俞穴,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苍老性病症,三穴罕见,共起健脾益气、疏肝理气、和胃补中的作用。天枢在脐旁,为大肠募穴,局部取穴可疏调胃肠气机;合谷为大肠经原穴,太冲为肝经原穴,二穴罕见为“开四关”,有调气理气、解郁和胃的功效;气海为调气补气要穴,主治“脏气虚惫,真气不足”,合营艾灸,更起降逆下气、洞开气机的功效。(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庸病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顺序请在医生教训下使用。)
起首:中国中医药网妹妹五月天
本站仅提供存储职业,扫数实验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实验,请点击举报。